掉队的奥迪,向中国“求救”

分类: 365数字含义 时间: 2025-09-07 15:24:22 作者: admin 阅读: 8667
掉队的奥迪,向中国“求救”

原创 吴雯 投资家

作者 | 吴雯

来源 | 投资家(ID:touzijias)

在“BBA”阵营中落了下风的奥迪,决定向中国“求救”。

据外媒报道,奥迪正在与几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就购买电动汽车平台进行谈判,目的是为了节省旗下电动车开发时间,同时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。

有知情人士透露,奥迪已将目标锁定为上汽集团旗下IM智己品牌的电动汽车平台,并称谈判已接近尾声。倘若借助中国力量,奥迪能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“翻身仗”呢?

“BBA”即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的简称,是德系三大豪车品牌,其中奥迪最早打入中国市场。

由于占尽先机,奥迪在燃油车时代大放异彩,成为“BBA”阵营中在中国市场销量遥遥领先的豪车品牌。

数据显示,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奥迪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。2022年,奥迪全球总销量为161.4万辆,中国市场销量为64.3万辆,占其全球销量的40%。

中国市场对奥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正因如此,当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先后被奔驰、宝马赶超,并且日益拉大距离时,奥迪内心的恐慌情绪可想而知。

近日,奔驰、宝马相继亮出2023年上半年的销量成绩单。其中,奔驰在华销量为37.72万辆,同比增长6%;宝马在华销量为39.2万辆,同比增长3.7%。

虽然奥迪尚未公布上半年销量,但据乘联会数据显示,奥迪上半年在华销量为29.6万辆,同比下降6.6%。在“BBA”阵营中,奥迪已经明显落了下风。

而过去三年,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72.62万辆、70.13万辆、64.3万辆,呈现逐年下滑趋势。

拿最近的2022年来看,奥迪在中国销量为64.3万辆,同年奔驰、宝马的销量分别为75.17万辆、79.2万辆,将奥迪甩出了一大截。

更让奥迪深感不安的是,当下传统燃油车逐渐式微,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,但在新能源汽车爆发后,奥迪却没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,这也体现在销量上。

今年上半年,奔驰共售出10.26万辆纯电车型,同比增长121%;宝马共售出15.29万辆纯电车型,同比增长101.5%。在纯电车型销售方面,奔驰、宝马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。

再看奥迪,其在今年上半年共售出7.56万辆纯电车型,同比增长51.2%。奥迪是“BBA”阵营中唯一一家增幅不到三位数的车企,与另外两家的三位数增幅相比,显得步伐稍缓。

面对此情此景,奥迪也在努力扭转局面,持续加码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就是惯用手段之一。

今年4月,时任奥迪CEO马库斯·杜斯曼在中国访问期间宣布,从2023年至2027年,奥迪会将公司三分之二的支出投资于未来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,合计约280亿欧元(约合2246亿元人民币)。

按照计划,奥迪要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30款电动汽车,其中20款为纯电动汽车。奥迪的目标是到2025年,电动汽车销售额占到奥迪全球销量总额的40%。从2026年开始,奥迪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新车型都将全面切换为纯电动汽车。

眼下距离2025年还有不到两年时间,目标就在不远处召唤,但奥迪的处境实在不容乐观。在中国市场,奥迪一边被奔驰、宝马等老对手赶超,一边被特斯拉、“蔚小理”等造车新势力挤压,可谓“腹背受敌”。

非常时期,奥迪不得不使出“非常手段”。

今年6月,在大众汽车集团资本市场日上,CEO奥博穆公开表示,奥迪品牌拥有巨大的潜力,但近年来落后于竞争对手。因为软件问题,奥迪不得不推迟电动车规划。并且,奥迪目前在售的纯电动汽车产品,在中国市场没有竞争力。

话音落地不久,奥迪遭遇高层“大换血”。6月底,据外媒报道,奥迪原CEO马库斯·杜斯曼已被免职,他将于8月31日离职,其位置由大众汽车集团产品和战略主管格诺特·多尔纳接任,自9月1日起生效。

俗话说,新官上任三把火。与一把手换人同时传出的,还有奥迪向中国“求救”的消息。曾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居高临下的奥迪,选择放下身段,求助中国车企来购买平台授权造车,目的是节省开发时间,并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。

奥迪本身并没有自研的电动汽车平台,而是用了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的平台来制造电动车。目前,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共有4个电动平台,分别是MLB evo平台、MEB平台、J1平台、PPE平台。4个平台各司其职,具体来看:

MLB evo平台兼容油车、混动和纯电车型。不是纯电专属平台,算是过度阶段的产品。奥迪首款纯电动车型e-tron诞生自该平台。除了奥迪,该平台还用于生产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兰博基尼、宾利、保时捷的SUV车型。

MEB平台主打奥迪的入门电动车型,奥迪品牌中销量比较好的 Q4 e-tron,Q5 e-tron便是在该平台生产。除了奥迪,大众ID系列电动车也采用该平台。

J1平台由保时捷主导开发,可以简单理解为造电动跑车的平台。保时捷Taycan、奥迪e-tron GT、RS e-tron GT 都产自该平台。

PPE平台为保时捷和奥迪联合开发,奥迪官方给PPE平台的定位是“全尺寸和高端电动车平台”。PPE平台最大优势在于可支持800V高压充电技术。按照计划,2024年奥迪将正式推出首款基于大众汽车集团PPE平台的纯电新车Q6 e-tron。

据说,奥博穆对PPE平台寄予厚望。他强调,奥迪需要重振在中国市场的地位,而基于PPE平台的产品是奥迪在中国转型的关键。

此外,大众汽车集团还曾计划将所有平台统一整合。2021年,时任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·迪斯宣称,将推出SSP一体化平台,取代此前的众多电动平台。按照计划,奥迪将在2025年量产SSP平台首款车型Artemis。

理想很丰满,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。据外媒报道,因为大众汽车集团的软件子公司CARIAD在软件开发上进度缓慢,导致奥迪Artemis项目进展不顺。连奥迪和保时捷的全新纯电车型,也因此无法确定上市时间。

更有甚者,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另一豪车品牌宾利,原计划在2030年转型为电动品牌,如今也不敢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了。可以说,CARIAD在软件开发上的拉跨,直接拖累了奥迪乃至整个大众汽车集团的电动化转型。

自家平台靠不住,软件公司也不争气,那就直接找外援,奥迪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。

在燃油车时代,传统德系、日系汽车凭借掌握着成熟的发动机、变速箱和机械传动装置等关键技术,构筑起完整的专利壁垒,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,几乎赚得盆满钵满。

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,发动机、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让位予电池、电机和电控,这种变化让传统车企过去的成就变成了未来的负担,而中国车企用十余年时间专注新能源汽车研发,技术水平显著提升,在汽车世界新一场电气革命中实现了“弯道超车”。

目前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强国,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。比亚迪、吉利等传统车企与“蔚小理”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发力,丰富的产品矩阵涵盖了各个乘用车级别、细分市场和产品结构,同时持续向上探索,不断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。

发展至今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,国内市场能够有效摊销车企的固定成本和研发费用。我国完备的产业链优势,使得我国汽车在全球供应链紧绷的状态下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
格外看重中国市场的奥迪,也想从中分一杯羹。从中国车企手中寻求电动平台的合作,不失为一计良策。有消息称,奥迪正在与几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就购买电动汽车平台进行谈判,比亚迪、吉利均参与其中。

近日,有知情人士透露,奥迪已将目标锁定为上汽集团旗下IM智己品牌的电动汽车平台,并称谈判已接近尾声。

公开资料显示,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成立于2020年末,由上汽集团、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,其中上汽集团持股54%,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分别占比18%。

目前,智己旗下共有L7和LS7两款车型,据智己方面披露的销量信息,今年6月份,智己LS7车型销量为1948辆,开启交付4个月内,智己LS7累计销售7737辆,累计锁单1.01万辆,平均订单金额35.6万元。

单从销量来看,智己汽车本身表现并不出众,但倘若是奥迪与智己联手作战,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?而借助中国力量,奥迪能否逆势突围,打出一场漂亮的“翻身仗”呢?

原标题:《掉队的奥迪,向中国“求救”》

阅读原文

相关推荐